歷史遺跡

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

2016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--專題座談:女性參政、性別平等與分配正義

主持人:沈秀華/清大社研所,婦女新知
與談人:黃長玲(台大政治系)、范雲(台大社會系)、黃碧霞(行政院性平處處長)

感想:
如果回台北就去旁聽黃長玲的課吧!很久沒聽課,受到邏輯性與清楚思維的震撼。
很精彩。聽完以後的感想:「同胞須團結,團結真有力!」(偷用蔣渭水的話)

我覺得下午吳紹文的參政之路比范雲的讓我感動。或許是那種鄉土感及對土地的愛吧。

最後,官就是官。不過有勇氣到這個場子裡的官,還是應該為她拍拍手?

摘要:
一.黃長玲:從北歐式社會民主看台灣的女性參政(題目是我自己取的)
(一)現在民主政治之社會福利基本上是從北歐的「社會民主」國家開始發展。其起源在於「社會團結」。一開始是勞資雙方的「階級問題」,後延伸到其他不同領域的討論(如性別/障礙者....)
(二)在社會資源有限的狀態之下,弱勢者與弱勢者不會自然的產生連結。反而會因為資源的排擠效應而先產生資源競爭(這個在下午王增勇或陳正芬老師的報告中都可以隱隱的感覺到)。
這代表的是國家公共政策的失敗、國家的失職。
國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照顧這些共同生活中「最弱勢的人」。
混蛋國家(如現在的台灣政府)就是刻意「投資不足」,引起弱勢團體的彼此爭執,然後躲在這些爭議的背後,表示「因為社會尚未達成共識所以我們不做。」(備註:果然是混蛋政府)
(三)1990年代之後的政黨重組現象:
1.「左翼」:在資源分配上較重視社福、教育、健康醫療。
2.北歐社會民主中傳統左翼與右翼的支持者為「勞工階級男性」和「資本階級男性」。
3.1990年以後,左翼的支持者逐漸轉變為「跨階級的女性」,而有部份的「傳統勞工男性」因此轉向支持右翼。
(「女性的共同困境」--論文,去找找看?)
4.由於在多數的社會中,女性都同時承擔「照顧者」的工作,故女性在社會安全制度、教育(照顧小孩)及醫療(身體照顧)上會有更多的關注。
5.以美國2016民主黨初選來看,「生理女性」代表的意義不大。女性更傾向支持「概念上的左翼」(如桑德斯)。

(四)「女力」:
1.一個女性的成功不能保證所有女性的成功,但一個女性的失敗能讓整個社會作為打壓女性的藉口。
2.「女力」不等於「消費力」。「消費者」不等於「公民」。
「公民」在於「自由」、「平等」、「尊嚴」和「解放」。
3.女性作為公民力量的實踐。
4.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管道的開放不等於「對所有女性的開放」。這其中仍存在其他不同階級身份的差異。延伸出體制內自我治理的能力與公平性的議題。
5.祖母貧窮:全球所得分配性的差異。

結論:若改變民主制度的計票方式,「每照顧別人1小時或1天的人就有一票」。那我們的社會樣態會改變許多。

討論:
1.內在衝突是民主的常態。
2.女性的分裂:「女性不是一個共享的身份,而是一個在各個不同社會環境中『共享的位置』」。
3.在每一個支配關係裡看見他們的共同性。



二.范雲:社民黨2016,為女性與弱勢者出征。
(一)社民黨找不到男性嗎?
(二)選後的工作更重要。在日常工作中用對話超越藍綠。
(三)聽到我要組黨大家都很高興~我要叫大家選舉都閃一邊--不選舉,組黨幹嘛?
(四)多元民主與分配正義。


三.黃碧霞。嗯~有投影片,那就這樣吧。

討論:
(一)如何讓[性別影響評估]不再只是官樣文章或大拜拜?(長照2.0的性別影響評估?)
(二)性平處為[家務移工]作了什麼?
(三)指處理長照而不處理家務移工[同工同酬]的勞動問題是不可能的。
(四)找到[家庭照顧]的價值,而不是只有[投入勞動市場]才是[不浪費人力]-->和整個社會制度/文化將照顧工作邊緣化有關。
固著的性別分工造成勞動市場不易改變--[男性加班是好爸爸,女性加班是失職的母親。]所以男性被迫用力加班沒空成為家庭照顧者,女性工作家庭兩頭燒。
(五)沒有[懲罰力]的婦運。
(六)除了[性別比例]外,對婦女運動更多的想像?



沒有留言: